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研管理 > 课题研究

国民消费结构升级与精神文化消费增长态势

时间:2017/2/23 15:32:26|点击数:

KAIYUN开云体育(中国)官方网站,KAIYUN SPORT中国人文发展研究与评价实验室 王亚南

 

 

2000年我国实现“基本小康”建设目标,以人均产值达到800美元为标志,这同时也是“全面小康”建设进程的开始。2020年我国将实现“全面小康”建设目标,民生指标应当成为主要衡量标志,这样才符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本文综合《中国人民生活发展指数检测报告》、《中国文化消费需求景气评价报告》和《中国文化产业供需协调检测报告》2017年版三种量化指标分析检测评价年度报告,考察国民消费结构出现的升级变化,分析消费需求增长基本态势,从中一方面可以清晰看到中国人民生活由解决衣食温饱“基本小康”向消费需求升级“全面小康”迈进的社会进步,另一方面也能够明显看出全国城乡居民非物质生活消费尤其是精神文化消费增长不足的差距所在。

一、“全面小康”建设进程国民消费结构变化

在国家现行统计制度之中“人民生活”部分,居民消费统计数据分为八个类别,前四类可归为物质生活消费,后四类大致可归为非物质生活消费。

在物质生活消费方面,食品消费占总消费比重即为所谓“恩格尔系数”,用以检测维持物质生命的“最基本消费”比重。在中国社会传统中,“衣食温饱”总是联系在一起,移植恩格尔系数成为“中国版”理应包括衣食温饱“基本需求”。20002015年,全国居民食品消费比重降低12.30个百分点,衣着消费比重仅降低0.99个百分点,不过原有保暖御寒功能已发生变化,更多地转而体现时尚、品味、个性等。综合起来看,衣食温饱“基本需求”所占比重明显下降,间接反映出人民生活从温饱“基本小康”向富余“全面小康”的发展进步。

与此同时,全国居民居住消费比重增高9.69个百分点,生活用品及服务消费比重降低1.13个百分点。近十余年来,各地城镇商品住宅市场火爆,居住消费比重上升显著,正是千家万户私家住房的“刚需”开支成就了当今中国房地产的繁荣,当然“抄房投资”也是另一重要因素;同时城乡私家轿车市场升温,而生活用品及服务消费比重却变化不大,也许“间歇性”购车支出放到长年日常消费当中并不明显。

我国开启“全面小康”建设进程以来,人民生活早已从解决温饱向物质生活消费全面丰富、提升质量转变,同时整个物质生活消费在总消费中所占比重较明显减低4.73个百分点。这意味着,人民生活在保证物质生活“必需消费”之外,还有越来越多的余钱用以满足非物质生活消费需求,为社会生活交往消费、精神文化生活消费留出更大的余地。这一切都表明,国民消费结构出现了较大升级变化。

在非物质生活消费方面,同期全国居民交通通信消费比重增高6.26个百分点,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比重降低1.07个百分点。由此不难发现,人们在物质生活需求达到较高水平之际,非物质生活需求迅速提升。交通通信消费比重持续显著增高,可以视为人们“社会生活交往”需求高涨的一种具体表现。但这里也看出一个问题,多年以来诸多研究者预期中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高涨”局面并未出现。

与此同时,全国居民医疗保健消费比重增高1.47个百分点,其他用品及服务消费比重降低1.93个百分点。医疗保健消费比重增高明显并不难理解,健康确实是人们的“共同价值观”。其他用品及服务消费属于一个“非明确”项,包括除了非物质生活消费以上三类之外的其余消费开支,姑且搁置。

二、非物质生活消费快速增长的需求热点透视

国民非物质生活消费增长最为明显地体现了我国人民生活从“基本小康”向“全面小康”迈进的社会进步。在此深入一步进行各单项分析检测,从中不难发现人民生活已经发生的一些变化动向。

2000年以来15年间,全国居民交通通信消费总量增长最高,年均增长17.69%,高于总消费年均增长4.90个百分点,也高于物质生活消费所有分类项增长;占总消费比重从7.02%上升至13.28%,比重位次由消费分类项里第6位升至第3位。交通通信消费成为非物质生活消费以至总消费中增长最快部分,很容易在生活现实里找到依据:每年上亿人次出境旅游,数十亿人次国内旅游,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旅游客源地;电话通讯消费、网络信息消费早已是国民必需消费,手机及移动网络更是国内海量人群之“必备”,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计算机网络、手机网络用户群。目前,人民生活消费需求的第一大“热点”转移至“社会生活交往”层面,这一点或许已能够确定。

医疗保健消费总量增长次之,年均增长14.42%,高于总消费年均增长1.63个百分点,同时仅低于物质生活消费分类项中居住消费增长;占总消费比重从5.94%上升至7.41%,比重位次由消费分类项里第7位升至第5位。医疗保健消费比重增高也能在生活现实里找到依据:医疗保健、健身养身直接关乎人们的“自我身心健康”,物质生活温饱问题解决之后,自身生理和心理的健康问题势必受到重视;而若干年来医院费用和药品价格暴涨、保健产业产生暴利也不容忽视。目前,人民生活消费需求的另一大“热点”转移至“自我身心健康”层面,这一点或许也可以确定。

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总量增长再次,年均增长12.10%,低于总消费年均增长0.69个百分点,同时也低于物质生活消费分类项中居住消费增长;占总消费比重从12.04%下降至10.97%,比重位次由消费分类项里第3位降至第4位。教育文化娱乐消费长期增长不力实在让人困惑,或许人民生活从满足温饱基本需求,到物质生活消费全面提升,再到注重社会生活交往需求,注重自我身心健康保养,最后到追求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尚有“更上一层楼”的余地。

三、非物消费、文教消费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1.首先在于居民收入比、居民消费率持续降低

民生数据增长的协调性检测必须放到同期产值增长、政府财政收入和支出增长背景中进行比较。20002015年,全国居民收入比从46.37%下降至43.94%,居民消费率从35.91%下降至31.43%,进入“十二五”期间略有回升。特别需要注意,同期居民收入年均增长明显低于财政收入年均增长4.18个百分点,居民消费支出年均增长明显低于财政支出年均增长4.59个百分点。这就是说,进入“全面小康”建设进程以来,在以产值为表征的历年社会总财富当中,居民收入部分所占比重相对下降,政府财政收入部分所占比重相对上升;居民支配用度部分所占比重也相对下降,政府财政支配用度部分所占比重亦相对上升,其间平衡关系有必要更好地加以协调。

2.其次在于居民积蓄增长“负相关律”抑制作用

在此期间,居民积蓄率从22.57%持续明显升高至28.47%,单纯由居民收支所余财富增多来看,这当然是人民生活相对富足的体现;然而反过来看,则是与之对应的居民消费比从77.43%持续明显降低至71.53%,意味着积蓄持续过高增长对于消费需求的抑制作用加重。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需要有健全的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体系作为补充配套,否则民众只能加大积蓄以求“自我保障”,必然抑制消费需求,首先是抑制“非必需”的非物质生活消费、精神文化消费。

本项研究早年发现并揭示:全国及各地城乡居民文教消费需求增长与同范围产值增长的相关性很低,所谓“人均产值超过3000美元必然带动精神文化消费剧增”的国际经验并不灵验;与同范围居民收入增长的相关性较低,“居民收入增长到高位自然拉动精神文化消费高涨”的生活常识也未见效;而与同范围居民积蓄增长的负相关性明显甚至极为显著,文教消费增长的“积蓄负相关律”可谓全国各地普遍呈现的特殊“规律”。近期检测又有新的发现,全国城乡居民非物质生活消费增长也呈“积蓄负相关律”,这应当是理中之事,文教消费即为非物质生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往大处说,国内居民总消费需求长期增长不足的原因也许就在这里。

3.再次在于非物质生活消费、精神文化消费的城乡差距

在此期间,全国城镇居民非物消费人均值由1599.45元增至7299.10元,年均增长10.65%,乡村居民非物消费人均值由419.87元增至3152.34元,年均增长14.38%,乡村年均增长高于城镇3.73个百分点;非物消费城乡比从3.8093(城镇与乡村人均值的倍数差)缩减为2.3155,明显缩小39.22%。此项城乡比虽缩减明显,但差距仍然很大。

同期,全国城镇居民文教消费人均值由627.82元增至2382.84元,年均增长9.30%,乡村居民文教消费人均值由186.72元增至969.31元,年均增长11.61%,乡村年均增长高于城镇2.31个百分点;文教消费城乡比从3.3624缩减至2.4583,明显缩小26.89%。此项城乡比也缩减明显,但差距仍然很大。

假定全国实现产值→居民收入→总消费→非物质生活消费→积蓄历年最佳相关性,2015年全国非物质生活消费人均值5363.70元增至6633.39元,高出现有值23.67%;在以上假定基础上进一步假定全国弥合非物质生活消费城乡比(取城镇人均值),则为现有值1.68倍,总量应达125797.92亿元。

假定全国实现产值→居民收入→非文消费→文教消费→积蓄历年最佳相关性,2015年全国文教消费人均值应由1723.11元增至2909.06元,高出现有值68.83%;在以上假定基础上进一步假定全国城乡居民收入→非文消费→文教消费→积蓄无差距(皆按城镇值演算),则为现有值3.43倍,总量应达82459.62亿元。

谨以此文供当前我国全面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工作参考。

 

2017220

 

附:王亚南相关信息

王亚南(1956~),男,云南昆明人,KAIYUN开云体育(中国)官方网站,KAIYUN SPORT二级研究员,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文发展研究与评价实验室首席科学家,近10年主要从事全国及各地人文发展量化分析检测评价研究,主编主撰《中国文化消费需求景气评价报告》(2011年以来)、《中国文化产业供需协调检测报告》(2013年以来)、《中国公共文化投入增长测评报告》(2015年以来)、《中国人民生活发展指数检测报告》(2016年以来),2017年版以上四种书籍将于23月相继出版。

身份证号:530102195605180310

E-mailwangyananyn@126.com

电 话:0871-64106655(宅),1330884731813608712955

信 址:650106,昆明市高新区科高路1719号,水逸康桥78单元101

 

来源/作者:KAIYUN开云体育(中国)官方网站,KAIYUN SPORT中国人文发展研究与评价实验室 责任编辑:沈宗涛